打印

[灌水] 大家新年快乐

所以最近减少到一片当归的份量...这样就OK了..

真是的.为什么人类会有痛感这样东西啊....要是没有痛感..

估计不少患慢性病的人生活质量能提高很多...所以我能理解有些人得了癌症后
患上毒瘾的原因...

--以前蛮喜欢一部香港电影【黑侠】...里面的男主角是一个已解散的前特种部队教官
他的手下全是切除了大脑关于痛感部分的强化士兵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system 雪の露 +3 每日奖励 2018-04-25 10:03

TOP

我说的只是切除痛感.但没说其它感觉也会失去..人还有触感和其它反应啊

而且人还可以用监控仪器等辅助检测自己身体的状况...就我看来...痛感只要存在一小时
告知身体那个部分出问题就足够了...持续不断的痛感根本就是没有必要的

在没有办法完全治愈的病面前.痛感只是一种无用的负担.

对于癌症患者来 说.给他一针毒素才是最仁慈的...当然,在他本人强烈要求的情况下

所以我一向极其关心换头术和基因疗法等手段的进展...毕竟这才是人类医学的最大进步
能解决大部分疾病的最终手段

TOP

让动物培育人体器官..

不如用纳米技术或者刺激细胞再造重新在体内再生一个来得安全快捷吧

毕竟人体内再生的器官可以避免排斥反应..这排斥反应可是可以要人命的...

TOP

若以自身器官不损坏反复重生...倒不如直接抛弃器官换个身体更方便...
嗯.换件衣服一样?

今天有个不错的新闻.
观察者网 综合报道】据香港大学网站4月26日消息, 由香港大学(港大)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爱滋病研究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出一种新型的串联双价广谱中和抗体(bi-specific bNAb),可有效抑制所有测试过的爱滋病病毒株,并促进清除人源化小鼠体内的潜伏感染细胞。这项研究成果已在最新一期《临床研究杂志》发表,该期刊为全球权威的生物医学期刊之一。
据介绍,艾滋病(AIDS)是目前无法治愈的疾病。在全世界爱滋病艾滋病病毒(HIV)已经导致约4000万人死亡,目前仍有约3690万人携带着爱滋病艾滋病病毒生活。为遏止艾滋病的全球大流行,研究出有效的艾滋病疫苗或治愈疗法十分重要。然而,HIV的高突变率和抗病毒药物无法清除的潜伏库,仍然是两大科学挑战。因为在人体内极难利用合适的抗原诱导出具有抑制各种艾滋病变异病毒的广谱中和抗体(bNAb),利用已发现的bNAbs进行被动免疫,就成为艾滋病预防和免疫治疗的实用方法。

港大网站截图
科学家们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已经针对多种bNAbs及它们组合的有效性、广谱性和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然而,许多HIV毒株对这些bNAbs 固有耐药,导致基于单一bNAb治疗方案失败。为进一步优化bNAb的有效性和广谱性,研发可以阻止HIV感染细胞两个重要环节的双价中和抗体应运而生,并在动物模型中展现出前景。在本研究之前,还没有学者将串连双价中和抗体用於体内抗HIV做出研究。
港大艾滋病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单基因编码的串连双价广谱中和抗体,并将其命名为“BiIA-SG”,具有“一石二鸟”的效果 。 BiIA-SG通过结合宿主细胞表面的CD4蛋白,有策略性地伏击HIV,进而保护CD4+ T细胞不被感染。

BiIA-SG不仅展示出强大的功效,在体外能有效中和124株不同基因亚型的HIV,而且可以完全保护人源化老鼠免於多种HIV活病毒的感染。此外,基因导入的BiIA-SG可以在人源化老鼠体内持续发挥功效,并且清除已被HIV感染的细胞。因此,此项研究为BiIA-SG作为一种新型抗体药物用於HIV预防和免疫治疗提供了概念验证

TOP

关键是这项技术用的是基因工程的药物..证实了我的预言...

只有用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才有可能让人类获得对疾病的压倒性优势.
从而为彻底战胜疾病打下关键的一击

因为很多疾病都是由于基因出问题导致人生病的.如果能修复这些基因,甚至加强的话.
我们就可以完全免疫这些疾病.

TOP

道德这些东西本来就是虚无的...只能用来玩玩和当借口用的...

但病人的疼痛却是实实在在的...为了所谓的人人都不在乎的狗屁道德
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有何意义?

TOP

对于被病毒折磨的人来说。被土匪一枪打死还好。
早死早超生,免得活在世上受折磨

对于健康人来说,道德是必须的。否则社会就不能发展。

而这一切,只能等待科学来帮人类实现不老不死,才有可能超越自然规律。

TOP

还不如说是被迫来赎罪……为了解脱这个罪,活得真是痛苦无比。

TOP

暂时还没有这个勇气。因为佛教不鼓励自杀。
基督教好像也不鼓励

TOP

根据某些人的观点。生物好像有求死的本能……。无法解释……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04-18 18:51

Processed in 0.028880 second(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