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寻回那份久逝的童真
我喜欢看动画片,喜欢唱那些老动画片的主题歌,这在许多人的眼里显得很不可思议,至少有一次去外地旅行的时候,我被导游叫成了小朋友。以前,我从来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骨子里的那份纯真,我只渴望自己拥有一份实实在在的真诚,那种真诚,是在成人世界里所难以见到的。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复杂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以及工作压力的日渐陡增,到今天猛然发现,我身上的那份童真已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溜走。是她抛弃了我?还是我抛弃了她?
很早就听说宫崎骏,也很早就听说《千与千寻》。聊天时听人说起过,玩游戏时也有不少人喜欢取千与千寻的名字,而且据说这个日本人很会搞动画,这部《千与千寻》也获过不少奖。因为一向不喜欢跟风哈韩哈日,在心理上总是对这部动画片有一种抗拒心理。所以,直到今天,一个久未看动画的日子,又想起了这部早就下载到机器里而被我遗忘的《千与千寻》。
映入眼帘的第一感觉,画面很清新,清新得几乎可以让人在蔚蓝的天空上投下自己的影子,清新得让人觉得其中每一个画面截下来,几乎都是一幅浑然天成的绚丽画作。故事开始,似乎是借鉴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主人公千寻与父母搬家到一个新的地方,由于在森林里迷路,他们在穿过一个庙门后,进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与人类同时存在的幻境之中。其实,看完整部影片后,观众完全可以把整个故事都当成是千寻的一个梦境,梦境开始是在车上,结束于一家三口走出庙宇。
在那个似幻似真的世界里,充满着各种各样奇异的东西,有长着不同模样的神灵,有辛勤劳动着的各种小动物和人,也有被巫婆精心调教的娃娃和玩具,当然,更有令小朋友们害怕的无颜男之类的怪物。在那个世界里,宫崎骏让自己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地天马行空,向观众呈现了一个超乎想象的幻境世界,这种对动画形象的精心设计和独具匠心的雕琢,足以打动每一个观众的心灵,让孩子们欢呼,更让成年人的心弦不自觉地拨动起童年时的那份珍贵的回忆。
但是,这个世界不仅仅是虚幻的。或者说可以把那里看成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投影,只是在这个投影里,人类不是主宰,而是换成了动物以及神灵。但,那些动物和神灵的身上,时时刻刻都在闪现着人类所具有的自私、贪婪、团结、勇敢等性格。像热心的锅炉爷爷、唯利是图的汤婆婆、善良而矛盾的白龙、孤独的无颜男……应当说,每个形象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征。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影片在给孩子们讲一个童话故事的同时,也在向成年人们讲述一种另类的童话,这种童话要告诉成年人什么东西,孩子们不会知道。
细细看来,影片中对人类社会进行了多处影射和讽刺,这些讽刺直击人类社会的阴暗,让人看得有些心慌,有些汗颜。
冷漠
千寻在搬家的时候,对要去的新地方充满着恐惧。她极不愿意搬到那个全是不认识的人的地方,宁可永远呆在一个安全而熟悉的地方。从她的脸上,可以读出一个孩子天真的好奇心正在被泯灭。而这,正是由于其生存的周围环境对她造成的影响。刚进幻境,千寻不懂礼貌,不会说谢谢。而这,似乎也是人类社会一种冷漠的体现。再如,虽然幻境里分工明确,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份内的事,但是,这些人之间没有感情,只有工作,他们从来不知道主动去帮助别人做一件事,而这恰恰是解除魔法的唯一方法。这,其实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真实写照,或者说得更确切一点,是现代人类社会的真实写照。
懒惰
幻境有一条法则,那就是不劳动的人类会被变成动物,这也是促使千寻实现由冷漠胆怯到最后的热情勇敢的转变的根本动因。在那个世界,一切按劳分配,没有不劳而获,更没有懒惰的生存空间。千寻从外面的物质世界走进来,带来了在外面沾染的人类的懒惰习气,但是由于严厉的法则,使她不得不充分挖掘自己身上的潜能,逐渐摒弃了那些懒惰的习惯,进而实现脱胎换骨。
孤独
最典型的一个代表,便是无颜男。他没有脸,只能戴个面具。他没有生活目标,只有不断的吃吃吃。他有数不完的黄金,但这一切,只能给他换来表面的友谊和热闹。实际上,他并没有一个朋友。这其实也是反映了人类社会人人自顾,无暇顾及他人,并逐渐形成了人们内心里都感觉孤独以及没有依靠和追求的无趣生活。
贪婪
首先是千寻的父母,因为贪恋一点好吃的,而触犯了幻境的规则被罚为猪。再接下来便是无颜男大闹幻境的洒金行动,看着那群为了换得黄金而前扑后拥、前赴后继的人们,再抬起头想想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那里面又有多少人是影片里这些贪婪的人的化身?他们对金钱的迷恋程度又是否会低于那些仆人们?
当然,影片的主题还是在于歌颂那些人类社会所具有的可贵品质。比如白龙、小灵,还有那些圆圆的小黑球对千寻的无私帮助等。这就使影片回归到了一种呼唤,对人类社会中曾经的那些可贵品质的呼唤,对人性的呼唤,对人们心灵深处埋藏许久的童真的呼唤……写到这里,再回过头看自己的疑惑,便有些豁然开朗了。其实,并不是童真抛弃了我们,而是我们越来越忽视了自己身上那份真诚的存在。宫崎骏用《千与千寻》告诉我们,摆脱浮躁,净化心灵,亦是一种为人之美